遁甲 发表于 2023-10-17 22:25:05

每周分享:变化中寻找你的光

【声明】:本文原内容,来源于2021年05月28日 每周分享 现整理如下:

昨天临时有事,没来得及分享。很多时候,就是计划不如变化大,如果我们不善于拥抱变化和调整状态,这就往往使得我们有挫败感。最早的时候,我在群里是一周分享三次,每周一、三、五进行分享,洋洋洒洒几千字,乐此不彼。当初简单的以为,这样井然有序的事情肯定会长期下去,结果豪言壮语没几年,很快就被打断了。我们的会员群和客户群从几十人到现在几百人,每天的咨询量开始越来越多,不得不调整了分享的频率。如果拿分享这一事件与之前相比的话,貌似没有很好的坚持,是不是自己不够虔诚,没有最初的信仰呢?我们习惯把虔诚与信仰交织在一起,把进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定义为“仪式感”。仪式感会给人带来内心的触动,甚至会有思想与感悟的提升,但是仪式感往往又是复杂、耗时与需要契机的。现在大家来佛堂沟通相关的问题,相对比较简单一些,我们约好时间,然后针对问题开门见山。在最早的时候,不是这样的,无论是谁,来了佛堂需要先上香,然后静心听一段经文(最初是金刚经三十分钟,后来改为心经六七分钟),想让大家通过这个“仪式感”内心平静下来,然后再沟通相关的问题。
那是一段充满回忆的过往,我想最早的一批咨询的人,可能在算命与算卦的事情上得到的帮助并不是太多,但是在急躁中都沉淀了冷静,反而后期处理起事情来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。那个时候,大家都归公于术数的神奇与神灵的不可思议,与其说外缘天助不如内醒自得。但是随着到访人越来越多,这种“仪式感”就面临很大的冲击,像模像样的上个香,然后煞有其事地听一段经文(在听经文的过程中,与其他人沟通言语),不自觉地把“仪式感”变成了“形式感”,药入心骨变成疗于肌肤。当仪式不再庄严的时候,也就是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。现实生活中,也是这样的。我们很多时候,盲目于“形式中”,以为形式就是仪式,那么最后囫囵吞枣不知其味。昨天就有一个客户是这样的,她说她老公的“仪式感”很强,逢年过节都会送东西给自己,一开始自己欣喜得了不得,后来越来越烦躁。为什么呢?因为每次过节送的东西几乎都一样,甚至连厂家、包装都一样,然后就断定她老公从内心深处是不爱她的,自己痛苦的不得了。当形式越来越多的时候,一定是仪式越来越少,这是自然规律。
当自己的被满足得不到的时候,就是痛苦与发怒的开始。在线下沟通中,接触到的感情方面比较多,很多人在感情的世界里都很痛苦,甚至不能自拔。其实,人无时无刻不在痛苦之中,我们在工作中付出了很多但是没有得到应得的,也会痛苦,但是那个痛苦会很短暂,因为换个工作的成本很低,大的公司人员变动也比较多,当下的痛苦可能换了一个领导就不痛苦了。事业上的痛苦是阶段性的,也是易消亡的状态,相比而言家庭里的痛苦是长期的,也是积累的状态。相对于长辈带来的痛苦,我们能够隐忍,从根源上讲给我们带来了生命,我们绝大多数人内心的感恩之情是大于痛苦的,而且我们可以选择与父母不在一起生活,那么这个痛苦就是零散的。父母长辈是零散的,相比而言孩子就是长期的,我们太多的心思和精力都会放在孩子身上,即便孩子给我们带来伤害,我们内心也会对未来抱有期待和幻想,那么这个痛苦是可以的自我疗愈与自我消化的。只有夫妻之间,是平等的关系,不涉及到感恩与疼爱的天然因素,一旦这个关系出现了痛苦,那么随时都会引爆这个世界。
所以普通人的一辈子都在尝试解决内心平衡的问题,无论多高的权贵还是多低的生存,在外人会有一千种看法与想法,但是夫妻之间只有一种想法,那就是彼此是平等的。但是现实生活中,往往又不是这样的,女人偏感情,男人偏理性,这两种天然的思想基础就决定了两种观点的冲突与不和谐。在这个过程中,有两种看明白的人,一种是超然世外,修佛修道的人士,把更多的思想放在追求真理上;另一种是包容与怜爱,这里面有两类,其中男的一类是对妻子怜爱,女人嫁给自己就是不容易(她选择离开自己的家,投入到一个新的家庭中),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舍身相随,所以对爱自己的女人没有理由去伤害;另一类就是女的对丈夫的包容,男性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,很多事情和想法都会长期的压抑着,无论是他是醉酒还是偶尔的放纵,都让那个疲惫的身体短暂的释放一下,这种心疼就变成包容,对爱自己的男人进行维护。看上去是两类,其实是一种。家庭和睦的前提,就是阴阳互补,一个强势一个弱势,一个撒泼打滚一个处惊不变,就是这个道理。两个人在关键的时候,一致对外就是生活最好的仪式,胜过千万的形式。不幸的是,大部分的家庭没有这么美好,所以宗教、文化、哲学的产生,都在尝试解决、缓解这个问题,那么在这个情况下,就会有两个延伸。其一,长期忍耐变无情,你出轨一次我认了(人不可能不犯错误),你出轨两次我也原谅了(事不过三),你出轨三次我也释怀了(这是最后一次),接着没有停止的发生、继续,人就开始慢慢从忍耐变成了漠视,最后可有可无。说是为了孩子,不得不在一起,到最后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,一个卧室两个天地。
其二,愤怒与歇斯底里,不管是砸东西还是神道表现,都属于这类。我们经常会听到或周围发生,一个人什么都不顾了,感觉变了一个人一样,然后又是神上身了,又是怨气债主了,等等都来了。精神失控的真实原因是在安全的环境中,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神上身的在天安门广场上上演,也没有在一个全是陌生人的城市上演,但凡上演都是拿“无量”的东西抨击周围熟悉人的“有量”。愤怒的背后就是长期的安静,一个身体的大消耗势必要求一个长时间的恢复,我们看那些上身的也是这么一个情况,这种安静甚至会有目光呆滞,人生没有了意义。所以抑郁与自杀,是这类人的囚牢。当我们心中的结打不开的时候,一味的寻找答案是不可能有答案的。类似这样的情况,都会建议,选择一个信仰,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,你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现在发生的世界,那么内心的“恶”会慢慢转变成“善”,你会知道上天给予生命的本质,并不是让我们来抱怨与愁眉不展的。人生更多的意义,是来寻找这个世界的光,就像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一样,哪怕在四处高墙的监狱也要听到动听的音乐,直到有一天,您发现,原来自己就是那道光。不曾黑暗,照亮万千。
今天就先讲到这里,我们下周见。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每周分享:变化中寻找你的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