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声明】:本文原内容,来源于2021年4月份的每周分享,现整理如下。
今天,给大家揭露点小秘密。平时,大家都称呼我为龙隐老师或者龙老师,因为“龙隐”是仙师给予的道号,再加上个人日常用易经方式解疑答惑比较多,所以龙隐这个名号比较常用。其实,我还有一个名字,叫元善。是佛家的一个讳名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名字呢?说来话长。
那年时日,受教于老法师席下,研究经律论三藏内容。起初之时,老法师问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:您,觉得我为什么会教您?关于这您,是个习惯,他对谁都这样,平和又尊重。一开始不以为然,时间久了,你会发现他依旧如此。不管是您做的好还是做的不好,他都保持一种慈祥与力量,内心真的是如如不动。
年轻气盛的时候,总是壮志凌云。
法师选择我呢,肯定是我不一般的觉悟和可以塑造的未来,以后可以肩挑起弘扬佛法宗派的重任,广大我门传承万千。那架势,仿佛就要气吞山河了。法师笑了笑,没有回答。只是说,您以后会去五台山,五台山上有一个洞与您有缘,到时候可以多去看看。您没有出家,给您起个讳名,就叫元善吧。
五台山是佛教圣地,佛教发源于印度。
在古印度呢,当时有一个城市叫做“福城”,一听这名字就感觉祥和,这是一个充满福气的地方。在这个城市里面,有一对老夫妻,人生半百的年龄,做了很多的善事,不管是修桥铺路还是接济贫穷等等。按道理人生应该很圆满,但是很遗憾,他们膝下无子。这个时候,很多人都会嘲笑他们。
当一个人做好事的时候,不理解或者嫉妒的人,就会认为你是做给别人看的,你不是真心的。所以,这个时候非议就来了,别看每天行善积德,竟然无子绝后,说不定上辈子做了多少坏事。人生就是这样,不管做什么,都会有人在后面指指点点。很多时候,当我们遇见或者听到非议的时候,内心就发生变化了,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了,往前的心就退却了。
如果在面对各种不好,依旧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,不为外界所影响,那就是如如不动,即见菩提。这两位夫妻呢,一直行善积累,不因其人言语而所动,终于在六十花甲之时,福报具足有了儿子。这一下子不得了,好事接踵而来,金银财宝都来了,一时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。
当一个人心愿达成的时候,往往就是放纵和安逸的时候。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,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孩子,视为掌声明珠,往往在这样情况下会影响孩子的发展。这对充满福报的老夫妻意识到了这一点,孩子以后如何承载这样的财富呢?这就像现在很多富二代一样,出生就拥有了金钥匙,但是他们并不理解父母曾经打拼的岁月与经历,当一个人没有驾驭金钱能力的时候,即便金钱来了,也会挥霍一空。
其实,关于金钱,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的。这一辈子只有使用权,没有拥有权,我们空空而来,最终也要空空而去,钱是带不走的。这辈子,只不过有了使用的权利而已。老夫妻左思右想,给孩子起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,叫善财。什么意思呢?因为父母的善行而得来了出生时的财富。
种下一粒种,结下百年树。
善财从小就喜欢圣贤之道,对赚钱发财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,也一直做着行善之事。直到有一天,遇到了文殊菩萨,文殊大士开示:孩子,你很聪明,但是你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。你往南走,那里会有很多的善人等着你。于是,善财背起行囊,开始南行真谛。
他的一生走过了一百多个城市,遇到了各行各业的老师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光点,有泥瓦匠、有国王、有富翁等等,他总结了53位老师的智慧,称之为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》,证得无上正果,位列菩萨道果。最后,他诠释了一句话,善是因财是果。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,他是畏“因”的,就是我的出发点对不对;恶人是畏“果”的,不管用什么手段,只要得到这个结果就可以了。
大部分人为什么会纠结、痛苦、烦恼等等,是因为掉到了“结果”这里去了。只要当下的结果不理想,那么就会起各种无明之心,甚至会有仇恨、报复等邪性的力量。但是当我们换一个思路,考虑事情初衷对不对的时候,往往会纠正很多妄念,也会延伸很多力量。即便当前不是理想的结果,也会保持信念,继续往前。
善财童子因为受文殊菩萨的开示,所以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有了自己修行的地方,叫善财洞。每年我们都会徒步朝圣五台山,到达五台山之后,会三步一叩拜黛螺顶,顶礼无上智慧文殊菩萨。在叩拜的过程中,我们会经过善财洞,每每到了这里,我都会想起法师的话:五台山上有一个洞与您有缘,您就叫元善吧。
老法师是文殊的化身,是无上智慧的。
教授与报答,看似天经地义,实则是一种交换,犹如养儿防老一个道理。真正的报答之心是不需要说出来的,当有所求时就会有所失。当自己有能力,施恩于人的时候,一定不要期待什么。你看,我把你培养这么好,你从一无所有到现在衣食无忧,你觉得是你付出了很多。对方可能会觉得,没有你也会有其他人,而且你帮的时候还存在一些阻碍,未必会完全领你的情。
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?畏“因”,保持自己的善良,呵护自己的初心。所以,孔子在《文言传》开始讲到:元者,善之长也;亨者,嘉之会也;利者,义之和也;贞者,事之干也。君子体仁,足以长人;嘉会,足以合礼;利物,足以和义;贞固,足以干事。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“乾:元、亨、利、贞。”
元者,就是人的元气。
我们在很多时候,都讲人要固本助元。元就是开始,就是我们生命的那口气,是生生不息的根本。当我们身体不行的时候,就会听到这么一句话,这个人没气了,没的就是元气。元气没有了,生命就会终结。善之长,源于天,天是最大的善,也是最好最长久的善。所以,人要保持元气,就是保持善根,做人做事要凭良心,这是老天给予生命的本源。
元者,善之长也。
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使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,像天一样持善为良,生命方然久长。当我们善根坏了,良心没了,元气就散了。整个易经六十四卦都在围绕“元亨利贞”展开,元亨利贞又以“元”为根基,没有一个好的发心,就没有一个好的结果。原来,这才是元善之道,忽感法师的慈悲。这让我想起了南师的小词:桌面团团,人也团圆,也无聚散也无常。 若心常相印,何处不周旋。但愿此情长久,哪里分地北天南。
在我们生活的周围,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现象。同样的行业同样的起点,但是发展几年之后,彼此之间的差距会非常大。是机会的原因?是做事风格的原因?还是性格脾气的原因?古今中外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去探索其中的奥妙。
其实,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。抛开特殊因素的影响,我们不难发现,人和人做事最大的区别来自于内心的驱动力。每一次内心驱动力的燃起,都是对生命的一种绽放。怎么去理解呢?有的人做事就是为了做事,而有的人做事是为了完成的更好,一步之遥,后期就是千差万别。我们把这种“为了完成的更好”,就叫做内心的驱动力,在佛学里面有一个词叫“愿力”。
起初学习佛法,接触这个词的时候,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名词来理解。后来在徒步朝圣五台山的路上,突然之间就领悟了这个词的意义与力量。当你身体极度疲惫的情况下,你如何往前走?有人说要靠意志力,有人说要有所希望,有人说要放下自己等等,这些内容的背后,就是愿力在支撑。
当你有一个无上的愿望,这个愿望并不是解决自己的喜怒哀乐,那么这个愿望的力量会源源不断的对自己形成一个加持。为什么有的人能修成菩萨,是因为他的愿力有足够的大,能够支撑他承受所有的一切而不畏所惧,地藏王菩萨最大的愿力来源就是那一句话: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
对个人来说是愿力,对企业来说就是使命,由使命而建立起来的愿景、企业文化、价值观会促使一个企业不断完善和强大。我们纵观那些优秀的企业,似乎都在这个基础上经营的相同的模式,这个模式非常的简单,只有两个字:利他。
我常给大家举一个例子,在我们所在的地方,你使劲往上跳,因为地球引力的原因,你还会落下来。我们可以把这个往上跳称之为愿力,而把地球引力等称之为业力,当你的愿力不如业力大的时候,那么你就会受到业力的影响,甚至是轮回摆布;但是,当你愿力足够大的时候,你可能穿过大气层来到太空,这时你再跳一下,就不会落下来了,这就是愿力大过业力的时候,愿力就会主导业力发生变化。我们很多时候,总是被周围的人和事影响,从本质来讲,就是你的愿力不够大,没有摆脱周围业力的制约。
这个愿力,就是元亨利贞的元,真正支撑你发展的初心。易经告诉我们,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,所以元非常重要,你的愿力越有力量,你遇见问题就越从容。为什么会越从容呢?我们仔细观察,会发现什么样的人总会喜欢找什么的人,比如喜欢汽车的,他的周围都是玩车的;喜欢跑步的,他的周围都是跑步的,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。用易经的话来解释,就是同气相求。
亨者,嘉之会也
当你的愿力形成的时候,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和你相同愿力的人过来,大家聚集到一起,然后共同往前。电影《阿甘正传》里面有这样一定情节,起初阿甘为了自己开始跑步,慢慢的坚持带动了很多人都一起跑步。这种现象,在易经里面称之为嘉之会。这就是元之后的亨,亨者,嘉之会也。亨通,是因为美好的东西都聚齐起来。
在我们的身边,很多学佛修道的人,刚开始的时候神采飞扬,过一段时间就打回原形了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没有行。行是在愿之后,一个人有了愿望不去行动是不可以的,如果一个人只是有愿望就有结果的话,那大家光去想想就可以了。同样道理,如果一个修行人光打坐就能成佛的话,那就不用明心见性了。
当初马祖道一专注于打坐,南岳怀让就拿一个砖磨起来。一连磨了很多天,声音非常刺耳,马祖静不下心来,问道:禅师,你磨砖究竟是要干什么?
怀让答:我磨砖做镜啊!
马祖道一困惑不解问:磨砖怎能成镜?
怀让说:既然磨砖不能成镜,那么坐禅又怎能成佛?
马祖一听,豁然开悟,如醍醐灌顶,磨砖成镜,同掘地看天,缘木求鱼一样,禅悟不等于一味枯坐,要反观自心,才能洞见真如。
当一个人有了愿力,有了行动,那么接下来就会有一个结果。那么这个结果对不对?好不好?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取得的结果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与认可,其实这也是一种自卑。就像一个人有钱以后,会经历两关的考验。
第一个就是炫耀,你看我买了一个辆车,七八十万还行吧。其实车不车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想让别人知道你买车花了七八十万这个数字,证明自己有这个财富能力。大部分,陡然乍富的人或者刚摆脱贫困的人,都喜欢先拿一些东西来炫耀。第二个就是证明,越是熟悉你的人越不相信你有能力,你越是想证明自己如何如何,比如父母、亲戚、同学,因为你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长起来的,你怎么可能突然有财富或者有能力了呢?如何让他们相信,就要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证明,喝酒、KTV等等。其实,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。很多人,一辈子就止步于这个阶段了。
利者,义之和也
不管是经商也好,从政也好,到了一个自然的瓶颈期,很难跨越过去。怎么办呢?易经里面讲到,利者,义之和也。利,代表的是结果,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利益或金钱。我们如何对待金钱,决定了我们到底能够走多远。应该如何对待呢?义之和也,义就是合适的意思,如何合适、合理、和谐的处理金钱,就决定了人生的高度。
赚钱并不可耻,相反赚钱是很可爱的,因为它对人类的生活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,关键是如何去使用。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:当用不省,当省不用。正儿八经要用的,就算没有钱,也要想办法解决。但是如果拥有了,就不要太浪费与奢侈,否则就会影响和谐与安定。换个角度来讲,一个人要么不结婚,只要结婚了,就要全力以赴为家庭谋得更好的幸福。有的人结婚了,然后经不起诱惑,出轨或者其他方面的事情,东窗事发后悔了,就到寺庙去忏悔。
这个忏悔管用不管用?
自己做了一个不好的事情,希望自己再做一个好事来弥补。我们黑心赚了100万,然后往寺庙里捐10万功德钱,希望将功补过。行不行?肯定是不行的。
在爬泰山的时候,接近玉皇顶的地方有个小的石碑,上面刻着四个字:聪明正直。为何在泰山最高处,接近灵神的地方有这四个字?是因为千百年来我们知道:聪明正直,死而为神。如果一个神灵,不正直,不公正,那就不叫神,叫魔。所以,做了错事就是错事,做了善事就是善事,一分为二。好事有善福,坏事有恶报,如果福抵报,一定落魔道。
贞者,事之干也
当一个人经受住诱惑与考验,那么这个人就是贞。元亨利贞,这是最后的圆满。易经里面讲,贞者,事之干也。一个人做好自己,还能替别人考虑,那就是外圆内方,一切事情才会长久昌盛。中国古代的钱币,也称之为铜钱,都是外圆内方,这也揭示了我们古代人对待金钱财富的智慧。我们经常说,做人要大方一点,方是在里面的,都是很小的,大的方指的就是外面的圆,寓意做人要圆通一点,不要光想着自己。
方圆之道,对己是方,对外是圆。这就像马路一样,世界上没有一条马路是笔直的,因为越笔直的马路出车祸的概率就越高,问题就越大,越是曲折的路,开车的时候越谨慎,要想快速的到达目的地,就必然要经历曲折的过程,曲是直的必然之路。这就是做人做事的智慧,当你从愿力而来,从行动开始,从结果内省,那就迎来了智慧顺达,进而形成新的愿力,新的行动,新的结果,如此往复。
学佛的人,我们经常说身体是“生老病死”的,整个世界是“成住坏空”的,其实如果再深入的话,你会发现一切都是“愿行果智”,都是“元亨利贞”。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逝去数千年,老子也已经逝去上千年,孔子也已经逝去上千年,但是他们的思想一直在传递,是因为当初的发心不为自己,通过行动变成结果,通过结果凝结成智慧,最后都是智慧在不断发光。
穿越千年的底蕴,影响百代的精华,就是坚贞不二的力量,就是乾坤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