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遁甲 于 2022-7-20 16:13 编辑
【声明】:本文原内容,来源于2021年3月份的每周分享,现整理如下。 南妈祖北碧霞,在中华大地之上,南方海域宽广,有一海神妈祖庇佑苍生;北方陆地燎原,有一碧霞元君眷恋万民。自古北方又为九州政治中心,所以华夏儿女对碧霞元君的信仰,可谓非同小可,经久不衰。
据记载,秦始皇东封泰山,丞相李斯在岱顶发现了女石像,遂尊为“神州姥姥”,并祭祀信奉。至宋真宗再次东封泰山,在玉女池中洗手,一石人浮出水面,玉女出芙蓉。宋真宗下令疏浚该池,重塑神像,始封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”,并敕建昭真祠以供奉。自此,泰山神之女,广为流传,尤其在后来的道家文化传播中,进一步扩大了碧霞元君的名号与圣影。
通过元始天尊与太上老君的相关经文了解,碧霞元君乃上古之女神,是西天斗母元君精运元气所化,在泰山修道成真,证位天仙。后受玉皇大帝之命,主掌泰山,统摄岳府之神兵,护国佑民,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,济危救难。在宋朝之后,泰山女神就有了玉女和元君的称号,而且元君信仰更加兴盛。明清时期,上至帝王,下至百姓,无不崇祭碧霞元君。一时,供奉泰山元君的泰山行宫,遍及全国,有成千上万之多。每逢猛虎为患、飞蝗为灾、旱涝、皇储未建等,帝王大臣与百姓都会至祀元君赐佑。尤其是乾隆母亲八十大寿,乾隆更是登岱顶礼拜元君。上千年来,碧霞元君,灵应九州,恩泽万民,有求必应。
哪一天登泰山比较好呢? 按照道家文化来讲,农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圣诞日,历代朝廷都会举行庆贺活动,但是官府会“封山”让香客禁足。这一天被朝廷占用,百姓只能另选吉日,普通信众会选择“三月十五”换袍日,进行进山朝拜,久而久之,这一天传成了元君圣诞。所以,这一天,老百姓朝山者,络绎不绝。
每个人进山,各有因缘。 有的是因为道教文化博大精深,有的是因为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健康,有的是祖上信仰而追随。无论哪种因缘,来到仙山都是宿世与今世积修而成。道教讲“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时度此身”,每年二月二,为苍龙秀角之时,感天地之气,应乾坤之机,有仙圣之缘的人,更希望这一天登顶朝圣,积累福业,培建功德。
二月二,天象吉日,是特别有意义的日子。 这里的天象指的是二十八星宿,根据方位划分为东方苍龙、南方朱雀、西方白虎、北方玄武四个星宿,星宿就是众星聚集所在的场所,这四个星宿每个星宿里面有七颗,所以一共二十八颗,称之为二十八星宿。
每年仲春卯月之初(阴历二月二),东方苍龙星宿开始慢慢上升。不过整个苍龙的身子隐没在地平线以下,只有龙角星(东方苍龙星宿的第一颗星)初露,所以称之为龙抬头。因为龙角星从田间地平线升起,所以又称之“见龙在田”。
什么是“见龙在田”呢?这个词语来自周易,是六十四卦里面第一卦乾卦的内容。乾卦九二,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寓意:一个胸怀大志的人,已经崭露头角,初步得到了领导的赏识,需要继续奋斗,马上就可以飞龙在天,成就事业。
在中国的文化里,有一灵地与东方苍龙星宿呼应,这就是东岳泰山。他,主管世间一切生灵出生大权,是生生不息力量的源泉。这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,是万物发祥之地,也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地。所以我们约定俗成,这一天登泰山,借先祖之力,开启新的一年。
爬泰山:一天门——红门——万仙楼——斗母宫——三官庙——经石峪 经石峪 从红门开始,一路往上,径直来到三官庙。(上次讲到了三官庙)过了三官庙,东北方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地方——经石峪,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。经文刻于缓坡石坪上,自东而西刻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,经千余年风雨剥蚀、山洪冲击,神传至今。
壶天阁 再往上,空气中有点湿润的感觉,这个时候,就到了壶天阁。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,到了壶天阁,就仿佛到了升仙的地方。
三清殿 壶天阁的旁边有一个三清殿,殿内供奉着三尊天神,玉清、上清和太清,这是道家的至高神。 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的第一大神,左手虚拈,右手握棒,象征着混沌世界的无极状态;上清灵宝天尊手捧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,象征着从无极状态延伸到太极;太清道德天尊手持一把阴阳鱼扇子,象征着从太极生化出来的两仪。道家三清的文化和佛家三圣的文化极其相似,从某种意义上讲三清的产生是参考佛教三圣体系的内容。而佛家文殊三十六卦,无疑也是借助道家六十四卦内容的进一步演变。佛家里,有道家的影子,道家里,也有佛家的影子。这是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。很多道家的人物也是佛家的人物,比如观世音菩萨,在道家里面称之为慈航道人。
中天门 从一天门开始,一路走到壶天阁,绕过回马岭,来到中天门,中天门也称之为二天门,这是整个爬山的中间点。上尊下卑,爬到中天门,大部分人就身疲力竭了。我们经常说,人生如爬山,爬到中天门,就像人到中年,感悟颇深一样。人在中年之前,都是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。没有好坏,经历越多,沉淀越多。人到中年以后,施展才华,彰显精彩。中天门是一个分界点,也是一个心灵的反射区。有的人说:中天门,才一半呀,什么时候到山顶呀?有的人说:到中天门,居然一半了,那离山顶又近了。
不管你现在到了什么年龄,居住在哪个城市,有一份怎样的工作,你身边经常接触的人群中一定会被分成这样两类人:一类是每次见面或聊天都是“老样子”的那类人,和你说自己沉闷的生活,乏味的伴侣,甚至没什么前途的工作,那神情里似乎没有什么关于未来的惊喜。
身边的另一类人,每次见面都有新鲜事分享,每次聊天都充满希望,信息量极大,让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中也有什么地方值得改变或者尝试。在他们的身上,有什么东西在深深地吸引着你,能赋予你更广阔的思索。积极的人生总有精彩,人生那么多的事可以做,鸡毛蒜皮并不足以成为你的全世界。人进步的最好方法,就是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。
快活三里 中天门后,山路往北,有石笋如剑,上刻“斩云剑 ”,再往有巨石,风化后纹理盘旋若龙,上刻“蛟龙石”。爬到这里,仿佛到了仙境。上有龙腾下有云,旁边飞泉东来,只见石崖上赫然刻着“人间天上”四个大字,这就是快活三里。在快活三里的北首有个桥,原为木桥,当时桥是红色的,所以民间称其为红桥。后来几经其变,民国年间才改为石桥,名之云步桥。
云步桥 这个桥是天然形成,据说碧霞元君(泰山奶奶)与兄长争坐泰山,兄妹二人互不相让,于是商定谁先爬上山顶,泰山就是谁的,登山日期定为三月十五日。碧霞元君自知三寸金莲爬山肯定不是哥哥的对手,于是提前走访调查,找到了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。当她来到快活三里时,忽见一道万丈深渊拦住了去路,周围都是悬崖绝壁,插翅难飞。元君正在犯愁,就听咔嚓一声,一棵几搂粗的松树从山上滚来,不偏不斜,正好横亘山涧,成为一座小桥。碧霞元君绝处逢生,转悲为喜,不禁叹道:天助我也!说着就要举步上桥,可是独木桥难行,元君又是小脚,而桥下一眼望不到底,令人头晕目眩,元君举步难行。
这时寒心绝望,伤心泪流不止。正此时,忽见一片白云从山顶飘然而下,浮在桥底铺平了山涧,遮挡住了无底的深渊,元君稳稳当当过了桥,捷足先登,坐了泰山。事后人们便把三月十五日,元君登山的这一天作为她的生日,每年都有许多人进香祝寿。那座松树架起的小桥,便得名云木桥,后来改为云步桥。
五大夫松 云步桥往上不多远的位置就是这五大夫松。说起五大夫松,不得不谈一个人物,秦始皇。秦王政消灭六国,统一天下后,自号为始皇帝。他听说,古代帝王必须亲自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,才能算有德行的君王。
儒家思想认为,真命天子一定是上苍承认他的德行,接受了他的祭祀,才会取得天威地摄。于是,秦始皇便带领着文武大臣,和众多儒生来到泰山,商议如何封禅。儒生们说,所谓封禅,就是在泰山顶上祭天,在泰山脚下祭地。前者叫封,后者叫禅。
儒生们又说,帝王上泰山顶祭天不能坐车,如果非坐车不可,也要用蒲草裹起车轮子,以免辗坏山上的一草一木,以表示对泰山的敬重。这位暴君一听条件如此苛刻,一气令下,哪里有这么凡俗礼节,对儒家有了厌恶之情,慢慢了演变出后来的焚书坑儒。
秦始皇一行浩浩荡荡上了泰山,沿涂不好行车之处,就砍树伐草,开山凿石。到达山顶,祭天完毕,立起石碑。这时候,天色突变,乌云滚滚,暴雨即将倾盆。秦始皇心中有鬼,以为得罪了山神,拔腿就往山下跑,手下一批人也紧跟而逃。大家刚刚跑到五松亭这个地方,只听得一声惊雷,瓢泼大雨就劈头而来。
惯了养尊处优,身体弱不禁风,大雨来势凶猛,眼看要被冲下山去。正危急时候,发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。这位不可一世的皇帝,赶忙双膝跪在树前,两手死死抱住树干,口中念念有词,哀求树神保佑。雨过天晴,天下太平。秦始皇毫发无损,真以为树神在护驾,于是就加封那棵救他的松树为五大夫松。
什么是五大夫呢?五大夫是秦汉的官职,是官职的第九级别,九代表长久之意,这是泰山上唯一有官职的松树。五大夫松旁边还有一个天外来石——飞来石。
飞来石 这飞来石,和另外一位皇帝有关,他就是宋真宗。历代皇帝都喜欢到泰山封禅,这位皇帝也不例外,只不过他喜欢游山玩水,泰山景色宜人,宋真宗醉心于景。泰山神黄飞虎巡游经过,看到真宗赏乐观景,如此享受,不禁大怒,一阵作法,将一块巨石朝真宗滚来。大石压顶而来,吓走了宋真宗的三魂七魄。
后来石头停在树下,也用以警示世人,不论身尊贵卑,都应爱人敬天。有一句谚语,上帝让你亡,必先让你疯狂。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宇宙的法则就像拉弓射箭一样,弓拉得满,箭才能射得远。
一个坏人还没有受到恶报,是因为他“恶贯没有满盈”,等到坏事做得满盈,如拉弓一样,“啪”的一声就射出去了。所以,为什么好人没见到好报,坏人也未见恶报。“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”,当上天要毁灭这个东西时,反而先使它更好。
给你更大的福报,给你更大的机会,使你发财,使你样样好,得意到忘形,冲昏头脑,一切马上就要结束了。历史也是如此,罗马鼎盛的时代,最强大的时候,也就是罗马开始灭亡的时候。历史上最光荣的时代,强大到极点时,也就是另一个衰亡的局面开始了。
爬泰山:一天门——红门——万仙楼——斗母宫——三官庙——经石峪——壶天阁———三清殿——中天门———快活三里——云步桥——五大夫松——飞来石(未完待续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