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楼主: 遁甲

【打开生命与财富的密码】:奇门遁甲从入门到大师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6-5 17:01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  元者,就是人的元气。
  我们在很多时候,都讲人要固本助元。元就是开始,就是我们生命的那口气,是生生不息的根本。当我们身体不行的时候,就会听到这么一句话,这个人没气了,没的就是元气。元气没有了,生命就会终结。善之长,源于天,天是最大的善,也是最好最长久的善。所以,人要保持元气,就是保持善根,做人做事要凭良心,这是老天给予生命的本源。

  元者,善之长也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使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,像天一样持善为良,生命方然久长。当我们善根坏了,良心没了,元气就散了。整个易经六都在围绕“元亨利贞”展开,元亨利贞又以“元”为根基,没有一个好的发心,就没有一个好的结果。原来,这是才是元善之道,忽感法师的慈悲。这让我想起了南师的小词:桌面团团,人也团圆,也无聚散也无常。 若心常相印,何处不周旋。但愿此情长久,哪里分地北天南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6-5 17:02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 易经的元亨利贞,我们讲完了元,下面讲解亨利贞。


    321188022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6-5 17:03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  大家好。
 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,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现象。同样的行业同样的起点,但是发展几年之后,彼此之间的差距会非常大。是机会的原因?是做事风格的原因?还是性格脾气的原因?古今中外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去探索其中的奥妙。

  其实,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。抛开特殊因素的影响,我们不难发现,人和人做事最大的区别来自于内心的驱动力。每一次内心驱动力的燃起,都是对生命的一种绽放。怎么去理解呢?有的人做事就是为了做事,而有的人做事是为了完成的更好,一步之遥,后期就是千差万别。我们把这种“为了完成的更好”,就叫做内心的驱动力,在佛学里面有一个词叫“愿力”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6-5 17:03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  起初学习佛法,接触这个词的时候,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名词来理解。后来在徒步朝圣五台山的路上,突然之间就领悟了这个词的意义与力量。当你身体极度疲惫的情况下,你如何往前走?有的人可能说要靠意志力,有的人可能要说要有所希望,有的人可能要说要放下自己等等,这些所有内容的背后,就是愿力在支撑。

  当你有一个无上的愿望,这个愿望并不是解决自己的喜怒哀乐,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愿望的力量会源源不断的对自己形成一个加持。为什么有的人能修成菩萨,是因为他的愿力有足够的大,能够支撑他承受所有的一切而不所畏惧,比如说地藏王菩萨,他最大的原力来源就是那一句话: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6-5 17:03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  对个人来说是愿力,对企业来说就是使命,由使命而建立起来的愿景、企业文化、价值观会促使一个企业不断完善和强大。我们纵观那些优秀的企业,似乎都在这个基础上经营的相同的模式,这个模式非常的简单,只有两个字:利他。

  我经常给大家举一个例子,在我们现在的地方,你使劲往上跳,因为地球引力的原因,你还会落下来。我们可以把这个往上跳称之为原力,而把地球引力等称之为业力,当你的原力不如业力大的时候,那么你就会受到业力的影响,甚至是轮回摆布;但是当你原力足够大的时候,你可能穿过大气层来到太空,那么你再跳一下,可能就不会落下来了,这个时候就是原力大过业力的时候,那么原力就会主导业力发生变化。我们很多时候,总是被周围的人和事影响,从本质来讲,就是你的原力不够大,没有摆脱周围业力的制约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6-5 17:04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  这个愿力,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元亨利贞的元,真正支撑你发展的初心。易经告诉我们,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,所以元非常重要,你的愿力越有力量,你遇见问题就越从容。为什么会越从容呢?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,你会发现什么样的人总会喜欢找什么的人,比如喜欢汽车的,他的周围都是玩车的;喜欢跑步的,他的周围都是跑步的,这是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。用易经的话来解释,就是同气相求。

  所以,当你的愿力形成的时候,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和你相同愿力的人过来,大家聚集到一起,然后共同往前。电影《阿甘正传》里面有这样一定情节,起初阿甘为了自己开始跑步,慢慢的坚持带动了很多人都一起跑步。这种现象,在易经里面称之为嘉之会。这就是元之后的亨,亨者,嘉之会也。亨通,是因为美好的东西都聚齐起来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6-5 17:04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    在我们的身边,很多学佛修道的人,刚开始的时候神采飞扬,过一段时间就打回原形了。为什么会这样,因为没有行。行是在愿之后,一个人有了愿望不去行动是不可以的,如果一个人只是有愿望就有结果的话,那大家光去想想就可以了。同样道理,如果一个修行人光打坐就能成佛的话,那就不用明心见性了。

  当初马祖道一专注于打坐,南岳怀让就拿一个砖磨起来。一连磨了很多天,声音非常刺耳,马祖静不下心来问道:禅师,你磨砖究竟是要干什么?
  怀让答:我磨砖做镜啊!
  马祖道一困惑不解问:磨砖怎能成镜?
  怀让说:既然磨砖不能成镜,那么坐禅又怎能成佛?
  马祖一听,豁然开悟,如醍醐灌顶,磨砖成镜,同掘地看天,缘木求鱼一样,禅悟不等于一味枯坐,要反观自心,才能洞见真如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6-5 17:05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  当一个人有了愿力,有了行动,那么接下来就会有一个结果。那么这个结果对不对呢?好不好呢?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取得的结果得到所有的人的肯定与认可,其实这也是一种自卑。就像一个人有钱以后,会经历两关的考验。

  第一个就是炫耀,你看我买了一个辆车,还行吧,七八十万。其实车不车不重要,你重要的是想让别人知道你买车花了七八十万这个数字,证明自己有这个财富能力。大部分,陡然乍富的人或者刚摆脱贫困的人,都喜欢先拿一些东西来炫耀。第二个就是证明,越是熟悉你的人越不相信你有能力,你越是想证明自己如何如何,比如父母、亲戚、同学,你是在他们眼皮底下长起来的人,你怎么可能突然有财富或者有能力了呢?如何让他们相信,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证明,喝酒、KTV等等。其实,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6-5 17:05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  很多人,一辈子就止步于这个阶段了。
  不管是经商也好,从政也好,到了一个自然的瓶颈期,很难跨越过去。怎么办呢?易经里面讲到,利者,义之和也。利,代表的是结果,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利益或金钱。我们如何对待金钱,取决于我们到底能够走多远。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呢?义之和也,义就是合适的意思,如何合适、合理、和谐的处理金钱,就决定了人生的高度。

  当然历史上,也出现了有意思的事情,完全不在乎,那也不对,那就成了“义和团”了。其实,赚钱并不可耻,相反赚钱有时候是很可爱的,因为它对人类的生活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,关键是如何去使用。可以用八字子来总结:当用不省,当省不用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2-6-5 17:06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  正儿八经要用的,就算没有钱,也要想办法解决。但是如果拥有了,就不要太浪费与奢侈,那么就会影响不和谐与不安定。换个角度来讲,一个人要么不结婚,只要结婚了,那就做负责起自己做家长的责任,全力以赴为家庭谋得更好的幸福。不过,有的人结婚了,然后经不起诱惑,出轨或者其他方面的事情,东窗事发后悔了,到了寺庙去忏悔。

  这个忏悔管用不管用?
  我们大部分是这样的,我们做了一个不好的事情,希望自己再做一个好事来弥补。我们黑心赚了100万,然后往寺庙里捐10万功德钱,希望将功补过。行不行?肯定是不行的。在爬泰山的时候,接近玉皇顶的地方有了小的石碑,上面刻着四个字:聪明正直。在泰山最高处,接近灵神的地方有这四个字,是因为千百年来我们知道:聪明正直,死而为神。如果一个神灵,不正直,不公正,那就不叫神,叫魔。所以,做了错事就是错事,做了善事就是善事,一分为二。好事有善福,坏事有恶报,如果福抵报,一定落魔道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【龙隐说易】会员服务——宏愿传道三十年,而今从心再出发 51LA统计

GMT+8, 2025-5-5 11:40 , Processed in 0.069636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